挂牌激增、折扣触底:个贷不良资产市场爆发,谁在掘金这片蓝海?
2025-07-01 09:26:00

       在此背景下,一场围绕个人不良贷款资产的“清仓大战”正在加速上演,一个千亿级市场正在迅猛扩张。

一、市场爆发:挂牌量与成交额激增

2025年一季度,银行不良资产转让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:

挂牌量激增:银登中心平台个贷不良资产包挂牌达206单,较2024年同期(66单)增长212%。

成交额飙升:个贷不良转让成交额高达370.4亿元,同比激增760%,占整体不良转让的80%。

消费贷成主力:个人消费贷不良以268.2亿元、占比72.4%的规模领跑,贡献了本季度增量的82%。

           进入二季度,势头不减。截至6月12日,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项目累计挂牌340单,成交149单,仅5月以来挂牌就达261单。平安银行6月未过半已发布35条转让公告,中邮消金、招联消金等消费金融公司也密集挂牌。

二、价格触底:“地板价”背后的逻辑

        与规模增长相伴的,是转让价格的持续探底:

        平均折扣创新低:一季度个贷不良转让平均折扣率仅4.1%,平均本金回收率6.9%,同比均下降。

        消费贷折扣最低:个人消费贷平均折扣率低至3.8%。

        “骨折价”频现:中邮消金一笔3.3亿元本息资产挂牌价仅439万元(约0.19折);浦发银行两笔14.86亿元本息资产起拍价跌破1折至3900万元。

为何价格如此之低?

        客观因素:个贷不良笔数多、单笔金额小、逾期时间长(如平安银行某包平均逾期超5年),回收难度极大。

        银行策略:加速出清释放资源、减轻包袱。“逾期5年的贷款包,很多借款人已失联,诉讼成本高耗时长,1折转让是市场理性选择。”某银行人士坦言。

        效率优势:批量转让周期通常不超过4个月,远快于传统催收(>6个月)或司法处置(>12个月),且能快速改善拨备覆盖率等指标。

三、买方格局:AMC主导,格局生变

        谁在承接这些“骨折价”资产包?

        地方AMC为主力:截至2024年末,地方AMC受让规模占七成。瑞京资产2024年个贷不良管理规模     超300亿元本金,2025年已收包超15亿元。

       “国家队”入局:中国信达首次跻身一季度前十大活跃买家,2024年收购12个资产包(本金43亿        元),标志着国家级AMC正式进军个贷市场。

        通道模式盛行:多数AMC因处置能力不足,与非持牌民营机构合作——AMC提供牌照通道,民营机   构承担尽调、出资和处置,AMC赚取固定配资收益。

四、盈利之道:精算下的薄利空间

       买方如何从低价资产中获利?

       案例拆解:以10亿元本金资产包为例,按平均折扣4.1%计算,成交价约4100万元,预计回收成本6900万元。表面毛利2800万元,但需扣除系统分析、催收、诉讼等高额成本。

       关键能力:盈利依赖精准估值、高效催收及成本控制能力。逾期时间越长(如>5年),回收率通常跌   至2%以下,风险极高。

五、未来趋势:科技赋能与市场扩容

       市场仍具广阔空间,但面临转型挑战:

       科技驱动效率: 浙江东岸科技、海德股份等机构运用大数据与AI优化估值、催收和处置,提升不良资产周转效率。

       AMC能力升级:地方AMC需从“通道角色”转向真正盘活资产,加强风险定价、融资成本控制和处置能力。

       政策持续推动:不良贷款转让试点4年来,参与机构超千家。在监管鼓励下,更多元主体(如科技公司、投资机构)有望入场,进一步激活市场。

       个贷不良资产市场在压力与机遇中爆发,370亿的季度成交额仅是开端。当“骨折价”成为常态,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具备精准估值能力、高效处置技术和低成本资金优势的机构。随着国家级AMC入局与科技深度赋能,这片曾经的“蓝海”正加速转向专业化、精细化竞争的新阶段——唯有洞悉风险密码、掌控效率之钥,方能掘金于浪潮之巅。

       本文内容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来源于“广州金融科技公众号”!